https://wan.or.jp/article/show/10902
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目前中國正掀起一股「上野熱」。我已經有7本書在中國被翻譯,並且每本書都成為了暢銷書。特別是去年9月出版的與鈴木涼美女士的往返書信《始於極限》獲得了年輕女性的共鳴,並被中國最大的書評網站評選為年度圖書。
我曾多次接受中國媒體和外國媒體的採訪,問到「為什麼現在中國會有上野熱?」但作為作者我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只能讓讀者來回答。暢銷書的成功不是有意為之的,它通常會超出作者和編輯的預期,形成一種社會現象。由於被問到同樣的問題太多次了,我開始逐漸明白了答案。作為社會學者,我也想從第三者的角度分析一下「中國的上野熱」。以下是三個原因。
首先是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市場化進程,中國年輕女性的經歷與生活在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日本女性經歷變得越來越相似。雖然激烈的競爭可以帶來與男性相當的成功,但與此同時,作為妻子和母親的期待和壓力也很大。曾經的中國沒有「失業」這個詞,但現在年輕人的失業率超過了20%。其中,重視效率的企業對女性的招聘性別歧視日益嚴重。女性的選擇增多,似乎可以成為任何人,但現實的障礙卻很厚重。
其次是「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的少子化下成長的女孩們。她們受到父母與男孩一樣的期待,接受高等教育,有時甚至在競爭中勝過男孩,自由地成長,但當她們步入社會時,卻面臨著不合理的性別歧視。她們自然會想:「為什麼我必須忍受這種荒謬的歧視?」少子化一代女孩的心態在中日韓東亞國家間是共通的。現在在韓國推動女性主義「重啓」的1980年代出生的女性們,是少子化一代,「她們在家庭中受到比男孩更多的寵愛,在學校里也比男孩更為出色。她們被教導可以成為任何人、做任何事,可以自由地夢想。」正如《我是男性女性主義者》的作者崔成範所寫,東亞國家中的女性主義重啓的推動者正是這些年輕女性。即便是受過教育的職業女性,育兒也往往由「祖母的力量」承擔,但這也帶來了與母親或岳母關係的負擔。
第三點有些諷刺,但日本女性的經歷畢竟被視為外國的故事,因此聽起來會有距離感。儘管是外國,但中國和日本都是同屬亞洲的鄰國,相比歐美有更多的共同點。正如#MeToo運動所示,女性主義有全球性的趨勢,歐美的女性主義書籍也有很多被翻譯成中文。很多受過英語教育的中國精英也不少。但由於中國和歐美的社會差異不那麼大,因此日本女性的經歷更容易引起共鳴。中國六千年的父權制在革命後的半個世紀里並沒有徹底消失。然而,日本女性主義者所批判的是日本的政治和父權制,而不是中國政府。
中國的女性主義者們在集會和行動中面臨許多困難。女性主義沒有國界。我的著作是否為她們的經歷提供了話語權?如果是這樣,那我將感到非常高興。
改編自《朝日新聞》10月10日北陸版《北陸六味》
禁止未經朝日新聞社許可的轉載(承諾編號18-5999)
----------------------------------------------------
(李振延翻譯)
2024.08.07 Wed